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頁 》法界資訊 》學界動態(tài)
朱蘇力、陳興良、陳瑞三位學者談看書、讀書、做書

時間:2015-01-14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xzw

  法制日報訊 記者蔣安杰 1月8日,由北京大學法律圖書事業(yè)部、第五圖書事業(yè)部和北京大學法學院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法律圖書演講會”活動在北京大學凱原樓舉行。我國著名的法學學者、北京大學法學院蘇力、陳興良和陳瑞華三位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圍繞法律精品圖書的演進、策劃與閱讀,分享了“看書、讀書與做書”的心得與體會。

  北京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金娟萍女士、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全國法律書店誠信聯盟的近四十位代表及北大部分學生參加了讀書會。

  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蔣浩介紹說,本次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實現北大出版社的作者、編輯、讀者及法律書店負責人的互動溝通、交流,共商法律精品圖書的發(fā)展與規(guī)劃。

  陳興良教授以“法律圖書的演變”為題,以自身“看書”的感受為線索,回顧了三十多年來我國法律圖書出版的歷史,并對今天法律圖書出版的現狀以及未來法律圖書出版的走向提出了建設性的見解。陳教授從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視角,通過逐一展示18本對其具有重大影響的法律圖書,全面梳理、總結了1979年以后我國法律圖書出版的三個階段,即20世紀80年代“從無到有”、90年代“從少到多”及21世紀初期“從次到好”的三個階段。

  針對如何衡量法律圖書的“好與壞”的問題,陳教授運用類型化思考的方式,著重分析了法律教科書、法學學術專著、法學譯著、司法實務圖書、司考輔導用書,以及法學學術隨筆等當下主要類型法律圖書的出版定位、導向和前景。

  蘇力教授則以“閱讀的衰落”為題,對當今社會閱讀的衰落現象進行了重點分析。蘇力教授認為,在教育普及化以后,通過閱讀獲取知識以改變命運的現實已經發(fā)生變化,改變命運的不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天賦、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家教等因素。如今人們閱讀的成本在不斷上升,不是指購書成本方面,而是機會成本方面,使得時間成為寶貴的資源,從事其他娛樂活動比精細地閱讀更加愜意。以影像交流與文字交流的比較為例,電視、網絡、微信等平臺的興起,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知識源;許多影像中的知識比單純的文字閱讀更為生動,更加易于大眾接受。

  結合自身在大學任教的經歷,蘇力教授指出當今大學生群體的閱讀分化現象,在最好的大學和最差的大學里的許多學生一般都不讀書,特別是在考慮職業(yè)規(guī)劃的前提下,學生讀太多書,反而不利于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然而,在進一步分析影像交流與文字交流的利弊后,蘇力教授也坦承,閱讀的衰落并不意味著閱讀的消亡,而是指專業(yè)性的閱讀會逐漸萎縮,休閑性的閱讀會日益增加,當前興起的快餐式的閱讀將會成為一種趨勢。

  陳瑞華教授以一名作者的身份,結合與編輯交流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主要分享了“一本法律書如何成為暢銷書”。陳教授首先肯定了每一本暢銷的法律書背后,都凝聚了作者認真的撰稿與編輯的精心制作。他以國內出版界比較成功的法律圖書系列為例,認為暢銷書的包裝非常重要,印刷必須雅致,封面必須精美,這樣才能吸引大量讀者購買,而圖書本身思想含量的豐富程度則決定一本圖書的暢銷性。陳教授總結說,我國的法律圖書出版經歷了引介國外法律譯作、以立法論和對策論為展開的學術專論及關注和總結中國問題的學術專論三個階段。

  陳瑞華教授強調一本法律暢銷書是在作者與編輯的反復溝通、磨合中產生的,圖書主題要反映真問題,表達方式上要有文化品味,貼近讀者,具有可讀性,版式和封面制作必須精良,關鍵還要抓住法官、檢察官、律師這些重點讀者群體,以讀者為中心,讓讀者受益。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